立德树人

首页
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
敦厚善良 以身作则 师道源远 ——记贺敦良老师二三
发布时间:2020-07-13    浏览量:2204     分享:

 岁月无痕,白驹过隙。转眼间,1985年刚参加工作时在通风安全教研室工作的几位老教师贺敦良、刘冠姝、吴永华老师已经陆续离开我们多年了。其中贺敦良老师人如其名:敦厚善良,自律低调,谦卑少言,与世无争。贺老师1955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采矿系,同年到西北工学院采矿系工作,由于学校迁并,19578月至19588月任西安交通大学采矿系助教,19589月起在西安矿业学院先后担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长期担任通风安全教研室主任,1993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我印象中贺敦良老师是一位耿直、仁厚又富有书卷气的典型的北方知识分子。贺敦良老师作为徐精彩教授的导师,是我校首位通风安全领域研究生导师,是我国煤矿自然发火防治领域早期的开拓研究者之一,是我校矿井通风安全专业的奠基人之一。虽然贺老师90年就退休至今28年了,离开我们也2年了,但与贺老师一起工作的场景,还时常浮现在眼前。

 198510月底前后,原煤炭部为修改《煤矿安全规程》组织矿井反风调研。作为19859月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我有幸参加了贺老师任组长的调研组赴宁夏石炭井、石嘴山等矿务局调研。每到一个矿务局,除了访谈矿井反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反风有效性,贺老师还要不顾年迈和体弱下井考察调研,考察风机反风巷和反风门等设施,参与矿井反风试验。记得当时有的矿井井下条件极其不好,回风道和风硐更是年久失修,变形严重,不但湿滑、高度不够,而且靠近风机风速较大,贺老师总是不顾个人安危,坚持走在前面认真查看,上井后还要召开交流研讨会,整理记录。当时都是乘坐绿皮火车,买票很不方便,更难买到卧铺,往往是硬座慢车。路途中,贺老师话不多,或者是看书或者是思考问题。他也问我上大学时实习的情况,当他了解到我认识实习就下4个以上井,生产实习下15个井,毕业实习在矿实践3个月,写完论文才回校,他很赞同这样注重实践的培养方式,鼓励我工作了要多学习,要大胆干,多参与现场实践,也要为站稳讲台上好课做好准备......这样的点拨对我很有启迪,对我较顺利走上教师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然,出差途中也有别的收获,一次与贺老师一起去石炭井矿务局,路过其门前书摊,还淘到一套“芥子园画传”,我如获至宝,当即买下寄给了我还在青岛学习美术的小弟。

 从19857月我到学校报到,9月初到通风教研室参加工作,再到1990年贺老师退休,前后仅有5年工作交集。贺老师退休后,在南院偶尔遇到,偶尔交流几句,更多由于匆忙只是打个招呼。但每次从贺老师的眼神里,总能感受到一种鼓励和温暖。记得贺老师主持教研室工作,通风安全专业刚刚在筹建,第一届通风安全专业挂靠采煤专业招生,师资队伍、实验室建设和培养目标及方案制订等还很不到位,有许多工作要做。每次周三下午学习和教研室活动,贺老师等几位老教师,不但来得早,而且带着抹布,带头打扫教研室、实验室卫生,每次都把门窗、桌椅、甚至桌椅腿都擦得干干净净,然后再开专业建设会、教学法研讨会。他对教研室管理非常民主,讲五湖四海,讲公平公正,讲原则正气。1985年我们一次到教研室工作就是5位同志,都是本科生或中专生,面临着考研提升学历的问题,贺老师在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鼓励大家积极报考,大家每年轮流考一个在职研究生,通风教研室青年教师的学历,在相对不耽误工作的前提下,都得到了提升。年轻教师刚参加工作即能陆续在职提高学历,除了自己的努力外,与付出更多的老教师们的奉献、支持是分不开的,这在当时的办学理念和政策条件下是很难得的。贺敦良老师为人正直、实在,多次为年轻教师进修、为教研室、实验室建设奔走呼吁,为学为教认真严谨,一丝不苟,以身作则,为年轻教师树立了榜样。
   
80年代,山东兖矿是我国著名的现代化矿区。中国矿业大学、阜新矿业学院、山东矿业学院等学校那时都是争取到兖矿安排实习。联系实习是教研室面临的大问题。我们学校离兖矿较远,校友较少,联系到兖矿实习就有较大难度。1984年我校招收的首届矿井通风安全专业学生,1986年上半年就面临认识实习。早在1986年初放寒假前贺老师就找当时的系主任杜玉枝老师,他俩商量给在兖矿工作的东工校友陈福田女士写了信,我带着信件在86年春节前到兖州矿务局找到陈福田高工,经她介绍和校友帮忙,较顺利落实了在南屯矿的通风安全专业认识实习。此外,还去枣庄矿务局为采煤专业落实了在枣庄矿务局柴里煤矿的生产实习。19866月,由于教研室人手少(部分年轻教师在中国矿业大学进修),带通风安全专业学生的第一次实习贺老师就安排他和我两个人负责。因为是教研室安排的第一次实习,无经验可循,贺老师等通过调研认真编写了实习指导书,还安排我提前到矿上去打前站。贺老师不顾天气炎热和体弱多病带着学生坐了20多个小时的绿皮火车,来到山东兖州矿务局南屯矿实习。当时实习师生住在南屯煤矿建矿初期的旧招待所,天气炎热无风扇,条件较差。后来东工校友、南屯矿金玉祥副总工程师知道后,本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原则,安排贺老师住到南屯煤矿新招待所。贺老师坚持不去,直到身体欠佳出现中暑症状,经金总和我多次劝说才搬到了新招待所。贺老师对学生严格要求,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与学生同吃同住、同下井同劳动。第一届通风专业全是男生。记得当时到矿实习的大学生还是较为稀奇,有个别调皮的学生就和当地女生谈起了对象。招待所所长是一位50多岁的大妈,见贺老师和我这位跟学生同龄(有的学生比我还大)的年轻教师远道而来带实习,对实习队很照顾。她和我同时发现了学生“处对象”问题并向贺老师汇报,贺老师对不遵守纪律调皮的学生耐心批评,与他们谈话,明确在工作去向都不确定的前提下,搞对象对双方是不负责任的,是影响学习和工作的,是影响实习队形象的,强调学生实习要遵守纪律,贺老师支持我严格管理,保证了实习的安全圆满完成。通过此次实习,我校通风安全教研室与南屯煤矿通风科建立了良好的联系和友谊,当时的通风科长崔洪义即是我的山矿校友,至今与我校还保持密切合作,是我校兼职博导,还时常到我校合作科研和指导研究生。

实习结束后,为方便大家各自就近回家或分组参观考察,在强调安全等注意事项后就地放假,部分同学去登泰山,我和贺老师去了曲阜朝圣“三孔”。贺老师不顾体弱和几经转车,连续步行参观了孔府、孔庙、孔林,贺老师对一代宗师的尊敬和传统儒学的尊崇溢于言表,侧重看和问的皆是孔子教育思想和待人接物的方式礼仪。一天的参观虽然很辛苦,但我觉得能和先生一齐参观反映中华传统教育和儒学文化的教育博物院,是感悟儒学文化的好机会。

 在科研方面,80年代初贺老师就与抚顺所共同承担了我国煤油气共生矿井防灭火领域的开拓性研究,他和邸志乾教授主编的《矿井灾害处理与分折》(中矿大出版社,1991),以及80年前后他组织翻译和保存的国外防灭火资料等,为以后通风专业的建设,科研的开展,研究生的培养,奠定了很好基础。

时光如电,人世沧桑,弹指一挥30多年过去了。我也由当年20出头的毛头小伙步入知天命之年,也许是2016年末腰疾复发(住校外治疗)没能去送送贺老师的缘故,之后就想写点什么,以表达对贺老师等老教师的怀念和崇敬之心。此外90年代曾任通风教室主任近10年,对老教师当时的指导等领悟更深,对他们的创业艰辛更加钦佩。然一是不善于舞文弄墨,二是感觉这事颇为神圣,得仔细做足功课才行,只能等退休后再干了。尽管有杜勇、曹鸿等同志的鼓励,却迟迟没有动笔。学校60华诞在即,暑期学校一片繁忙。820日我开会自天津返陕,正赶上能源学院和安全学院开会商讨“老采矿系80年纪念册”事宜,听到会上一些安排,我即感到不写不行了。于是斗胆连夜匆忙写了这些片段。从晚上到凌晨两点,几次被感动而泪流满面......贺敦良老师那种对工作的认真、严格要求和严谨细致,不辞辛苦和对青年教师、学生的关爱以及仁厚沉思和少言多做,尤其是他和老一辈教师不但“图存自强”而且“自律协作”的精神和形象,至今仍时常萦绕在我的脑海,久久不散......


                         2018-8-21凌晨 于南院期刊中心

                               田水承